
行業新聞
4年東莞鞋企灰飛煙滅 鞋材老板卻逆市壯大
就在越來越多的鞋業大佬搬離或者準備將生產線遷移出東莞時,東莞的中小鞋企卻在縫隙中迎來了機會。
對于以代工為主的東莞市巨誠鞋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誠鞋業”)總經理成良波來說,他正是那個在經濟危機期間逆市崛起的東莞數以千計的鞋業企業主之一。
在2008年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成良波的鞋廠工人不滿100人,機械設備不到10臺。4年后的今天,它已經有7000平方米的大廠房和30多臺機器設備、近300員工日夜不停地趕工生產。4年間,東莞多少鞋企灰飛煙滅,而巨誠鞋業卻逆市壯大。
“從做低級的代工,到做高質量、高附加值和國外一線品牌商家的代工,是我們成功的主要原因。”對于過去4年艱難的轉型,成良波品著茶淡然談到。盡管在這過程中,曾遭受訂單不穩、工人不足、資金匱乏等重重壓力,但他都堅持抗過來了。成良波說,去年因大量購置設備和原材料瘋狂漲價,導致企業虧損400多萬元,但今年至11月份已經盈利600多萬元。由于目前已經與美國一家全球知名鞋業簽定了長期代工合同,預計明年業績將迎來爆發期。
鞋企命根是質量和品牌
2009至2010年下半年,全球鞋業市場訂單飽滿,2010年巨誠鞋業的銷售額超過3000萬元。進入2011年上半年,鞋業市場又出現波動,不少鞋企因為原材料瘋狂漲價、人力成本高企而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單單依靠抓產品質量已無法解決企業出路。
“2011年公司營業額4000多萬元,但是卻虧了400多萬元。”成良波說,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制鞋用的橡膠原材料從1.8萬/噸上漲到3.6萬元/噸,另外工資上漲了10~22%,此外投資失敗,購買了大量設備但卻沒有訂單。
在對身邊不少成功的同行研究后,成良波發現,它們公司成功的一個共性是,產品質量過硬、背后有穩定的大品牌給訂單。在受到啟發后,2011年,成良波下狠心花年薪80萬元,從鞋業大佬東莞裕元鞋廠“挖”了位高級管理者,專門開拓海外客戶和抓生產管理。此外,他經過努力,還與美國戶外休閑鞋老大“添柏嵐”(timberland)順利達成合作。在這一過程中,巨誠鞋業以高質量和低利潤的方式,經過長達近一年的努力,終于搭上了添柏嵐這家全球知名企業的產業鏈采購快車。
“現在80%的產品都供給添柏嵐,經過一年多的考察,他們已經認可了巨誠公司在質量和生產各環節的能力。”對于前期在利潤上的壓縮,成良波認為,要進入世界大品牌的采購系統和獲得他們的訂單,這是小企業轉型過程中必須做出的犧牲。他說,不少企業今年還在為訂單而發愁,但巨誠鞋業今年一直滿負荷生產,訂單飽滿,而且利潤在去年基礎上已有很大提升。成良波認為,在經濟危機和競爭激烈的今天,質量和品牌是企業生存下去的命根子。現在企業已經進入收獲期,正是這三年,巨誠鞋業實現了從簡單來料加工到提升技術品質和為世界品牌鞋企代工的轉變。
中小鞋企仍大有機會
作為東莞中小鞋企近年來轉型的一個縮影,巨誠鞋業逆市重生讓人看到了東莞鞋業未來的希望。
對于未來發展,成良波說,在經濟危機情況下,他企業不但沒倒閉而且逐漸壯大,這除了企業船小好掉頭外,也與當時積極改變經營思路有關。
“我覺得中小鞋企仍大有機會,因為隨著成本上漲一些包括臺灣在內的大中型鞋企轉移到外地去,這給中小鞋企留下了生存的空間。”成良波表示,目前可以用雨過天晴來形容當下的制鞋業,鞋業行業最困難的時期已過去。他說,雖然有不少鞋企業向內地、東南亞轉移,但東莞鞋業產業鏈依然完整,在品質和規模上,仍然是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制造業群體。
對于公司的下一步發展,在鞋業打拼近20年的成良波說,除了公司將繼續擴大在東莞的生產規模,他還計劃到越南、印尼或者柬埔寨設立新工廠。他解釋說,自己為之代工的包括添柏嵐、裕元、寶元等鞋廠都在往東南亞遷,他的公司作為配套企業,也需要隨之遷移。
除了為配套遷移外,鞋材原料、人工成本不斷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也是促使成良波考慮將企業外遷的原因之一。他說,最近人民幣再次表現出“高升”勢頭,2011年人民幣升值幅度達4.9%,僅此一項他就損失超過100萬元。此外,現在國內招工困難,一旦大量訂單到手而沒有工人生產,這也促使他不得不考慮到人力資源更為便宜的東南亞謀出路。